边鸾- 唐代画家

释放双眼,带上耳机,听听看~!

边鸾,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,曾官至右卫长史,少攻丹青,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贞元年间(785-805年),擅写活禽生卉、山花园蔬,时以牡丹第一、正面鸟雀第一、折枝第一称名画坛。
边鸾一生创作甚丰,据《宣和画谱》记载有33件作品,其内容多为孔雀、鹧鸪、鹡鸰、白鹇、牡丹、梨花、桃李、木瓜等名贵禽鸟花木。他将题材扩展到“山花野蔬”,并为长安等地的寺观绘制的花鸟画,颇受当时人们的喜爱。

边鸾- 唐代画家

《双凤鸣梧图》

     张彦远的《历代名画记》称边鸾“花鸟冠于代而有笔迹”。朱景玄《唐朝名画录》认为边鸾花鸟画“居其第一,凡草木、蜂蝶、雀蝉,并居妙品”,后世学者对边鸾花鸟画也是推崇备至,北宋米芾更是给出了“鸾画如生”的极高评价。

边鸾的花鸟画艺术在形神塑造方面,着意于描绘花卉禽鸟的姿态和神情,追求形神兼备,达到了“穷羽毛之变态,夺花卉之芳妍”的艺术高度。其笔下禽鸟姿态万千、灵动自然,花卉娇艳多姿、活色生香。用笔设色方面,边鸾“下笔轻利,用色鲜明”,属于工笔渲染范畴。他在用笔上发展了盛唐以来轻利灵巧的一面,精工秀妍、轻健爽利;在用色上则大胆创新,突破成规,能做到根据具体物象“随时施宜”。

收录在《唐宋元明名画大观》里的《梅竹山茶雪雀图》(边鸾),画中能感受到寒冬季节,梅花盛开,三只鸟站在老树上,有的回望,有的望着远方,还有一只似乎被远处的美景所吸引正从枝干上飞走,画面尽显生动。枝干的婉转曲折、梅花的正、背、大、小、远、近变化,竹叶的疏密错落似乎都在阐释着深冬季节大自然的美。

边鸾- 唐代画家

《梅竹山茶雪雀图》

   “折枝花”作为具有特殊审美意境的花鸟画构图法,是指描绘花卉时只截取其中最具艺术特质的一段或者部分入画,近距离地展示局部的枝干和花卉,必要时根据画面需要再配以禽鸟昆虫。

唐人多喜折枝花草,中唐诗人吴融题写《折枝》诗道:“不是从来无本根,画工取势教摧折”,是赞赏经画家剪裁取势之后,自然花卉的美感更加生意动人。当时能作折枝花的画家很普遍,而《唐朝名画录》则独推边鸾为“折枝花居其第一”。

边鸾的花鸟画,多采用“折枝花”式的构图形式进行创作,构图别具一格,画面充满了自然的天趣,令欣赏者回味无穷。《太平广记》认为边鸾花鸟画“折枝之妙,古所未有”。边鸾所作的《花鸟图》就采用了折枝构图的方式。边鸾以折枝入画就是一种成功的探索,并由此创建了花鸟画构图的新模式。

边鸾- 唐代画家

《花鸟图》

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边鸾《花鸟图》挂轴为绢本设色,尺幅58.1×57.4cm,画面右下角自左上方描绘杏花一枝,在枝头的最上端停栖着一只极乐鸟,此鸟采用了侧身回顾的姿态描绘,鸟的额部、颊部为绿色,头部为黄色,上体及尾部为褐色,翅膀及腹部为黄色;从背部末端生长出丰富的修长饰羽,蓬松的向尾部伸展开来。
边鸾- 唐代画家

《红花山鸟图》

边鸾- 唐代画家

《梨花斑鸠图》

边鸾- 唐代画家

《榛荆鹌鹑图》

边鸾- 唐代画家

《枯槎双凫》

 边鸾晚年由宫廷流徙民间,他所创的花鸟画晚唐时在民间广为流传。1991年,北京海淀区八里庄出土的王公淑墓中,保存了一幅通壁大画《牡丹芦雁图》,这幅壁画虽略晚于边鸾出现的时代,但相隔时间较近,很多学者都提出此图的题材和样式与记载中的边鸾画风极为相似。画中牡丹作折枝式,花丛下的两只芦雁一正一侧,一只低头似寻觅食物又或是在闻花香,另一只正视前方,整个画面生动、自然。
边鸾- 唐代画家

壁画《牡丹芦雁图》(局部)

    边鸾采用独具一格的工笔重彩法去创造他的花鸟画艺术,成为一代大家,被奉为花鸟画之祖,对后代花鸟画家的影响很大。如唐末五代的花鸟画名家刁光胤,以及五代宋初黄筌画派,都直接承袭他的画风。正如汤垕在《画鉴》中所言:“唐人花鸟,边鸾最为驰誉。大抵精于设色,浓艳如生。······要知花鸟一科,唐之边鸾、宋之徐、黄,为古今规式。所谓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是也。”

边鸾花鸟画不仅开辟了唐代花鸟画发展的新局面,推动了花鸟画在五代和两宋时期走向全面成熟和高度繁荣,还深深的影响着明清时期乃至于当今花鸟画的创作实践,同时也确立了边鸾作为花鸟画开创者的历史地位。

声明: 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 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联系:78773412@qq.com
茶道大师

张天福 - 茶学家

2025-3-9 19:10:21

不染类花鸟画师

2025-3-11 16:35:24

个人中心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